[A]1999年5月徐星、唐治路和汪筱林在《Nature》杂志报道了发现于辽西的另外一种重要的兽脚类恐龙——北票龙(Beipiaosaurus)(Xu et al.,1999)。北票龙在分类上属于镰刀龙超科。由于镰刀龙类奇特的形态特征,尤其是它发育有类似原蜥脚类的后足,所以它的系统位置长期以来悬而未决。通过研究北票龙的形态,徐星等认为镰刀龙类是肉食类恐龙中一种特化的类群,代表一类比较进步的虚骨龙类,其后足形态变化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反转,表明传统信奉的道洛法则确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激烈的反转现象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是经常发生的。
更为重要的是意外北票龙育有和中华龙鸟一样的细丝状皮肤衍生物(原始羽毛)。鸟类羽毛是一种皮肤衍生物,与其他脊椎动物的皮肤衍生物相比,它的结构非常复杂。然而,有关它的起源一直是古生物研究领域的一个不解之谜。已知化石记录表明鸟类的羽毛从一开始出现就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结构,在中华龙鸟发现之前,人们还从来没有发现在鸟类的近亲上发现任何过渡类型的皮肤衍生物。中华龙鸟的细丝状皮肤衍生物的实质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疑问,他们认为这些细丝状皮肤衍生物可能代表一种皮下组织,并非皮肤衍生物。也就是说,这些细丝状皮肤衍生物与鸟类羽毛没有什么关系,并非原始羽毛。意外北票龙的细丝状结构的形态和分布位置表明,保存于中华龙鸟和北票龙身上的细丝状结构确实代表一种皮肤衍生物,因而很可能和鸟类的羽毛同源。徐星等提出,不仅中华龙鸟和北票龙等兽脚类恐龙发育有这种丝状皮肤衍生物,包括霸王龙在内的许多兽脚类可能都发育有类似的结构。由于不具备良好的保存条件,其他兽脚类恐龙虽然在活着的时候也发育有这种结构,但是在形成化石的时候却没能保存下来。这种结构在兽脚类恐龙当中分布广泛,代表向鸟类羽毛演化的初级阶段。意外北票龙的发现改变了传统的恐龙形象,表明很多恐龙不是体披鳞片而是满身长着一种 形态较为原始的羽毛。相应地,这些恐龙在生理上也不同于典型的冷血爬行动物,它们可能具有很高的新陈代谢率,即使没有达到典型的温血动物的水平,也已经非常进步了。 下图是意外北票龙细丝状皮肤衍生物局部放大。这些细丝状皮肤衍生物很可能代表羽毛演化的初级阶段,广泛分布于兽脚类恐龙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