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巨龙类(Titanosauria)描述了约三分之一整个白垩纪的蜥脚类恐龙,尤其是在南半球为多。在学术分类上逐步形成的巨龙类之专业解释是一种"宽规格"——多种属于巨龙的共源性状,如四肢,足迹并不能清楚地辨认,它们之间的分类很难解释清楚。所以"巨龙类"这一命名应该被取消。
1877年里德克(Lydekker)根据部分股骨和两块不完整尾椎命名了巨龙。迄今有14个种的巨龙被发表,它们遍布在白垩纪的印度,老挝,马达加斯加,欧洲和阿根廷,时间跨越整个6000万年。现在,全部种类的巨龙被重新评估与修正。研究的结果令人吃惊,很多曾经被认为是巨龙的种被认为是无效的。留下了仅仅的5种。
-
Neuquensaurus(='Titanosaurus') australis
-
Magyarosaurus(='Titanosaurus') dacus
-
Laplatasaurus(='Titanosaurus') araukanicus
-
Peiropolis产的'Titanosaurus'种
-
Peiropolis产的'Titanosaurus' colberti
而且模式种的T.indicus也因为不完全特征被认为是无效。结果不仅使巨龙(Titanosaurus)为无效名,连巨龙亚科(Titanosaurinae), 巨龙科(Titanosauridae),巨龙超科(Titanosauroidea)也一并取消。而伊希斯龙(Isisaurus)[新属]全面取代巨龙(Titanosaurus)这一属名。
伊希斯龙(Isisaurus colberti Jain & Bandyopadhway,1997)的研究者在收藏了绝大多数印度古脊椎动物标本的印度统计研究所(Indian Statistical Institute)发现并记载了伊希斯龙的模式标本。
翻译:邢立达 -中国恐龙网(Dinosaur.net.cn)
[B]巨龙也许是最后的蜥脚类食草恐龙,但其尾脊椎残体多为碎片。然而它的形式似乎没变,头小、尾长、大象般的肢,颈有点短。其最重要的区别处是尾脊椎开始处的球凸和凹窝铰合处。由于脸很长,故最完整的颅有点像梁龙。至少有一种骨质鳞甲演化为甲壳。 [C]虽然这种恐龙当时分布于全球各地,但是,由于骨骼脆弱,难以留下化石记录,迄今发现的化石都非常零碎,头骨化石尤其稀少。考古学家对这个家族知之甚少,在此之前都没有发现整只的恐龙化石。2001年8月2日,美国考古学家经过6年的挖掘研究,宣布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一具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巨龙化石。并发布了图片(见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