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达人”邢立达

2017 新民晚报 首席记者 姜燕

 

  邢立达崇拜的人大都有个江湖名号。比如给恐龙命名最多的董枝明叫“中国龙王”,不断探底恐龙研究新发现的徐星被视为“男神”,想把阿尔伯塔省的化石都挖出来的菲利普·柯里被称之为“拼命三郎”,能在别人不觉处搜寻到珍贵化石的王涛叫“化石猎人”。邢立达的微博粉丝赠他炫酷威名“恐龙达人”“龙帝”,他很汗颜,因为觉得前辈们优秀得他“没法比”。

  去年12月初,因为发现了琥珀里一段毛茸茸的非鸟虚骨龙类恐龙尾骨,邢立达在全球掀起了一阵恐龙旋风,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第一块藏在琥珀里的恐龙和古鸟类标本。尘埃落定,“恐龙达人”依旧安心当着中国地质大学一名教师,同时踏访各地恐龙足迹。这位高考时因考上本科“震惊”了班主任的恐龙君,会和他的学生说些什么呢?

  “差生”办起“恐龙网”

  “我一直鼓励他们,拿我自己的例子,不需要任何加工就可以了。学生担忧就业前景,我鼓励他们,无论什么专业,只要学成翘楚,都没问题。当然,我觉得他们29个人,不一定会有29个翘楚,但仍然希望他们尽最大的努力。”

  邢立达的成长历程的确励志。1982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的他,从初中就偏科厉害,对理科不感冒,语文、史地和生物大大好于数学、英语和物理。“成绩也就中等吧。”

  与众不同的是,他从高中起就创办了“恐龙网”。“1998年,当时还都是看雅虎,新浪刚刚有。大家都拿三寸盘、五寸盘拷游戏,我打游戏多数都打不好,因为脑子不好使嘛。那时候‘榕树下’很火,我觉得自己喜欢文学,就做个网站吧。”很快,文学少年发现自己喜欢的作品浏览量很低,便将目光投向了他酷爱的恐龙身上。

  和许多人一样,他热衷于看《恐龙特急克塞号》《恐龙的故事》,家里收集了市面上几乎能买到的所有恐龙书籍。“我就把这些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到电脑里,我潮州人拼音又不好,打字很痛苦……就这样,我还是把好几本书都放到网上去了。”这是全国第一个恐龙网站,第一周就获得数千浏览量,这令邢立达十分兴奋,有种高山流水觅知音之感。

  “认识了很多人,不光是恐龙,还有喜欢大自然和动植物的,突然就有了归属感。”他又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老师,希望老师能解答网友的提问,支持这个科普网站的发展。科学院的老师觉得他很热心,就答应帮忙,见到邢立达的时候有老师惊叹:“咦!你怎么是个十几岁的高中生!”他们一直以为他是个40多岁的人。

  遇见神奇的“化石猎人”

  去年圣诞前夜,我跟着邢立达到贵州毕节考察一处新发现的恐龙足迹。当考察结束,车辆在山路上行驶时,看似漫不经心的邢立达突然说,窗外好像有一处恐龙脚印。停车察看,枝叶后的岩壁上果然露出清晰完整的恐龙脚印,而且比原初报告地点的足迹细节还要丰富。

  “习惯,我总是盯着地面,想发现点什么。”邢立达顺便习惯性地搞笑说,因此他比别人更容易捡到钱。

  高三暑假,邢立达接受了一个邀请,随同国内著名恐龙学者董枝明教授前往云南挖掘恐龙化石。第一次跑野外,让邢立达分外激动,很快他也意识到这是一门实战性极强的学科,而自己的野外经验值为零。“书上看来的‘经验’完全没用,只有跟着他们跑野外,才能体会书上那一两句话指的是什么。”

  邢立达遇见了神奇的“化石猎人”、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的王涛。“他18岁就跟着他爸爸找化石,完全是野外练出来的。我走过一个地方什么都没看到,他再走一遍却能找到许多。”邢立达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山顶一片碎石堆中,王涛弯腰捡来捡去,看上去并没有刻意找。晚上回到博物馆,把口袋里的东西倒出来,居然就有两个哺乳动物的头骨,那是非常难找的化石。“我问他缘由,他说这就是经验和感觉。”当然,野外考察也有许多技巧,王涛等老师告诉邢立达,比如雨后会有很多小石头被冲出来,更容易有收获,而且哪些沟里有,哪条沟比较多,也有不同,这些都只有靠长期跑野外才会获得。邢立达一直羡慕并喜爱这种野外首次发现的感觉,所以在做讲师之前,他一年中有七个月都在外野着。

  只在恐龙这事上主动过

  宣布在琥珀里发现一段非鸟虚骨龙类恐龙尾骨后,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国家地理、朝日新闻、腾讯等17家媒体把这个新闻搬上了头条,几十家媒体要采访他。陆续出来的报道中,对他早年的一段经历语焉不详,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履历里,邢立达有过一段在常州中华恐龙园短暂工作的经历。原来,在大学里学金融学的邢立达,毕业后在南方一家媒体做了大半年记者。因为大学里一直不停地写恐龙科普读物,做他的恐龙网站,并出了第一套恐龙书籍,他在恐龙界小有名气。

  “常州恐龙园需要有人做科普和科研,就派了一位高层特地到广州找我,几乎是吃了一顿饭后,我就决定要去。”他想为真爱全身心付出,不想再分心二用了。

  他想做真正的恐龙科研,因为总写别人的东西,肯定没有写自己发现的东西有意思。所以,常州并没有能够留住他太久。他转而经重庆自然博物馆的欧阳辉老师的举荐去了成都理工大学进修,但教材的古老令他心理落差非常大,干脆跑去云南找董枝明老师跑野外。当时,云南正在筹建世界恐龙谷,需要大量恐龙化石做展览。

  “挖得太爽了,不懂就问董老师、王老师,还有什么找不到答案的?”邢立达终于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科研,并以重庆发现的一处恐龙足迹为研究对象,发表了第一篇论文《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他说他是一个不太主动的人,但在恐龙这件事上,他从来没有被动过。在意识到国内的科班训练不符合他的预期后,就想到出国留学。他之前多次给国外的教授去信请教问题,对方都会很快回信,平等地与他讨论问题,让他感觉非常愉快。但他知道,想让国外的教授接受他,必须要有一些背景。“所以,我有两三年的工作都是为了出国留学的终极目标作铺垫。”邢立达说,中学时因为偏科而拖后腿的英语,要重新捡起来,光背美剧《老友记》就背了二三十集,又看古生物专业英文教材,查阅英语单词。

  2010年,邢立达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求学,师从生物科学系著名古生物学家菲利普·柯里,这位教授就是著名的恐龙电影《侏罗纪公园》主角的原型。2012年,他取得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古生物方向博士生。201510月荣获我国地学界学子最高荣誉———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中国的客人,这是蚂蚁上树

  缅甸克钦州,胡康河谷的德乃老矿区。胡康河谷又名野人山,克钦山区,缅语的意思就是“魔鬼居住的地方”。这片原始森林方圆五六百公里,位于缅甸最北方,与中国交界,周遭都是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琥珀矿区是克钦独立军的军费来源之一,属于军事禁区。矿区通往各城市的道路上层层关卡,管控非常严格,外国人到矿区的难度极大。

  从2014年摸底开始,邢立达已经多次来到这里。自从2013年,由于对集邮的共同爱好,他从一位国内优秀昆虫学家张巍巍那里得知,最近在缅甸琥珀中出现了大量白垩纪的古昆虫,完胜此前在页岩上的记录,从此引发了他对缅甸琥珀的关注。

  从克钦山区到密支那东南的琥珀集市,要一天时间。先乘摩托车、大象、小船等穿越克钦独立军的辖地,再坐7小时的车才能到。更关键的是要得到当地军队的许可。不过,再困难,邢立达也要亲自到这些琥珀的产地来看看。“跑得多了,我对当地琥珀商人而言,就是‘老客’,相互之间会有信任。”邢立达说,他们会把含有自己看不懂的化石的琥珀,拿来让自己辨识。

  琥珀凝固了时间,保存了上亿年前鲜活的生命体,有昆虫、有植物、有羽毛。透过高清3D扫描设备,人们穿越回远古时代。

  “我们当时去看这个标本时,卖家说这是一个植物,旁边还有两只蚂蚁,他说中国的客人,这是蚂蚁上树,你们一定有兴趣。”但邢立达仔细地看,发现琥珀中的化石带有羽枝和羽轴的羽毛结构,心下断定“这肯定是个动物啊”。

  “看上去很像羽毛,但肯定不是鸟类,这块琥珀标本的年龄近1亿年,是白垩纪的晚期,距离鸟类出现的侏罗纪中期已经过了几千万年,鸟类不会再这么原始。”

  “我直觉有可能是恐龙。这个发现宣布后,我才知道我做了这么多年科普,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有的恐龙有羽毛,也有恐龙像蜂鸟那么小。”

  9900万年前的“伊娃”

  买回这块琥珀后,邢立达先是用手持放大镜察看,发现羽毛很有规律。“以前从页岩上的恐龙化石中也发现恐龙羽毛,但那是压过的,很难猜测有多少节尾椎,每一节上有多少毛,它们又是如何分布的。这个不同,它是立体的。”邢立达按捺住心中的激动,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动物学家徐星教授打电话。

  很快,一支由中、加、英、美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采取了多种高科技的无损成像和分析手段来研究这个标本,邢立达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

  利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的硬X射线相位衬度CTX射线荧光成像和X射线吸收谱等,提取出化石中多种有价值的信息,无损获取了多尺度分辨的高质量投影图像,再经过对投影图像的断层重建、分段拼接等技术,最终得到了被毛和琥珀包围着的化石的高清3D图像,揭示出化石内部的3D形态特征。

  通过三维形态图,研究团队发现,该化石明显区别于典型的古鸟类,骨骼形态与典型的非鸟虚骨龙类恐龙类似,如腹侧有明显的沟槽结构等。至此,它的身份最终被确定下来,是非鸟虚骨龙类恐龙的一段尾骨,且包括至少9段尾椎。小恐龙的尾巴完全展开约6厘米,推测这只小恐龙的全长大约18.5厘米。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第一块埋藏在琥珀中的恐龙标本,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我研究恐龙数十年,并不曾想过,有朝一日能看到如此新鲜的恐龙”,论文的作者之一、邢立达的导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阿尔伯塔大学菲利普·柯里教授说。

  科学家们给这件标本起了一个昵称叫“伊娃”,目前还无法判断伊娃标本是幼年个体或成年个体。从标本来看,伊娃没有挣扎的迹象,也无明显的皂化外观,这表明标本很可能在被树脂包裹时已经死去,但标本并没有明显的腐败特征,说明它可能刚刚死亡,是一具相对新鲜的遗骸。

  从“天使之翼”到“琥珀元年”

  “遗憾的是,CT扫描的结果发现骨骼和皮肤混杂在一起,非常难剥离。这对我们的打击非常大。”邢立达说,去年6月他们发现的另一块珍贵的琥珀化石“天使之翼”,扫描后皮肉骨分离,分析起来非常容易。

  “天使之翼”开启了琥珀化石研究的新世界。这块直径只有2厘米的琥珀当初被地方上一个珠宝猎人在一家著名珠宝公司看到买去,他打算在维多利亚秀的开场让模特戴着它走出去。这块琥珀里有一个1亿年前的小鸟翅膀,上面不仅有完整的毛发,还有两个非常精巧的小爪子。“小爪子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与现在任何一种鸟的翅膀或鸡的翅膀都不一样,现代鸟的翅膀没有爪子,它代表了鸟类非常原始的阶段。画家复原出来的当时森林的原貌以及小鸟的尺寸,可以看到它甚至比现在蜂鸟还要小一点,是非常奇妙的小精灵。”

  发现“天使之翼”后,他和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的瑞安·麦凯勒教授不禁萌生了一个想法:当时也有体型娇小如鸟的恐龙,是否可能在琥珀中发现?

  琥珀,对全世界古生物学家来说,是一个刚揭开面纱的宝库。最早揭开缅甸脊椎动物琥珀序幕的,是美国同行,他们在当地发现了一大批包含有蜥蜴的琥珀。邢立达和他的老师最开始也在加拿大北部草湖区域发现了一些非常小的琥珀,从琥珀里面可以看到一些非常奇怪的构造,不同于昆虫或者不同于植物的产出,判断应该是鸟类或者是恐龙的毛发,这些发现在当时也非常轰动。

  2013年,由于前往民族武装地区的通道打通,琥珀才得以作为珠宝玉石的补充进入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市场。古生物学家也才萌生从琥珀中研究化石的想法。经过两三年的积淀,2016年终于集中爆发大量高质量论文,包括黑帝斯蚁的发现等,它也因此被称为“琥珀元年”。

  追寻恐龙的赤子之心不变

  媒体追踪,一夜爆红,邢立达始料未及。“夸张了吧,我对再高兴的事出去吃顿好的庆祝一下,也就可以回来好好工作了。”他说,徐星老师更加淡定。早年,徐星发现四个翅膀的小盗龙,感慨地说这辈子最重要的发现可能就是这个了;没想到过几年又在辽西地区发现了羽王龙,感觉已经登峰造极了;可过了几年又发现带翼膜的小恐龙存在。“不断挑战认知上限的人,看到他的学生找到一个带毛的恐龙尾巴琥珀,不会有多刺激,虽然我很高兴。”

  邢立达很喜欢他追随的这些老师,默默无闻地埋头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他怀念和他的加拿大硕士导师去省立恐龙公园挖化石的日子。“侏罗纪公园那部电影里有一幕,是他正在野外挖化石时,飞机降落,有人请他去侏罗纪公园,他拒绝了,他说他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把蒙大拿州的化石全挖出来。老师说,他也是这样,想把阿尔伯塔省的化石都挖出来就好了。这个梦想特别单纯,和五岁的孩子的梦想没有什么区别,可能这就是对恐龙的赤子之心吧。”

  “如果可以回到从前,我希望把路走得更踏实一些。”邢立达说。

  他依然习惯性地做着恐龙科普,只不过他的科普方式是发微博、做微信和写小说。他的新浪微博粉丝14万,读他妙语如珠的微博可以令人忘却烦恼。他的小说琢磨了四五年,用科研的严谨态度研读了200本历史书籍,终于即将在今年出版,故事里的汉代、唐代人将不断从时空缝隙中穿越,在恐龙世界里冒险。

  “这套书能出版,我可能会比发现了琥珀恐龙还兴奋。”邢立达说。

 

Number of Visits:
Copyright© 1998-2010 Xinglida.net All rights reserved